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都有因果,看到一个事情的发生就要去想它产生的原因已经成了我们的条件反射。 寻找原因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是由于我们思考因果过程中的一些不自知错误的方法常常导致我们得到错误的结论。
草率的结论 我们习惯于接收第一判断草率的就给出结论,而不会去考虑这个结论是否合理。比如通过一次考试成绩我们就会认为某些学生更优秀,某些人成绩差。但是可能得原因只是有些同学一次发挥的不好,没有认真准备。还有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某个人就会基于他的穿着打扮就得出他的教育背景和收入情况,如果穿着得体,我们想当然的认为他的学历很高,收入不错。反之就认为他没什么文化,低收入。又比如遇到某个人,他没有和我握手或者打招呼,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比较孤僻,但是可能他只是注意力在别的事情上没有注意到我们。为了避免草率的结论,我们要避免及早下结论的倾向,给出结论之前,思考所有的可能性,检测论据的可靠性。
过度概括 归纳法是我们常用一种逻辑方法,可以说现代科学的进步有很大 一部分功劳来自于归纳法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比如我们不可能观察到世界上所有的狗,但是我们看到身边的狗都会汪汪叫,那么我们就会认为所有的狗都会汪汪叫。但是我们有时会有过度概括的倾向,比如我们参加一次演讲效果因紧张而忘词,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并没有演讲的天分,以后就不会去尝试了但是事实上可能大部分人第一次都表现的很紧张,磕磕巴巴。或者是与另一部门的一个同事合作起来不愉快,我们就会认为整个部门的人都不好合作。其实可能仅仅是一个如此,其他的人都很nice。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我们在形成概括的时候要记住个人的经验是有的,我们要抵制将个人、地点、事务强行归入某种类型的冲动。
事后归因 我们经常会倾向于认为如果两件事前后发生,那么肯定是第一件事导致了第二件事。也许我们当时并没有觉得,但是潜意识里,我们有这样的冲动。比如我家小朋友考试之前会问我第二天的天气怎么样,如果艳阳高照,她认为她会取得好成绩,如果阴雨连绵她觉得这次要考砸了。其实这两件事情根本没有联系,仅仅是因为某次她考的不错也恰好是天气不错而已。记得工作中遇到一个问题,我们的开发板一插上USB 设备再重启就会停在很早的地方,我就想当然的认为是南桥的问题,让相关的人去看,但其实是重启时PCIe链路没有训练好导致的,我看到只是表面现象。事后归因可能是大部分迷信的基础,比如现在还有好多人出远门之前要先看日历,择良辰吉日再出发。为了避免时候归因,我们要暂缓做出因果关系的判断,直到我们可以排除不合理的解释,以及巧合的影响。
参考:
《把时间当朋友》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